星期二, 4月 10, 2012

長隆初體驗

2012年復活節假期,同太太囝囝去番禺長隆野生動物園玩2日,期間再加插睇馬戲。全個行程連食住玩交通購物總共用了六千多港元。有人會話一家人的快樂無價,值唔值就真係見人見至。

由於是復活節假期,是香港銀行假但不是大陸假期,加上兩日是星期日及星期一,交通暢順。整個旅程食住玩都唔多人。

住宿環境方面,空氣清新,活動的地方很多。但酒店服務只係普通,酒店單張冇清楚介紹酒店有乜設施,什麼活動要收費,收幾多,浪費時間去搵去問。酒店服員都唔清楚酒店有什麼設施,有冇櫃員機唔知,馬戲表演場地有冇嘢食又唔知,表演時間又亂,入口寫七時半,票務員話八時。坐車地點又唔清楚,一個話左邊一個話右邊。服務水平遍低。

膳食水準一般,但價錢就同香港迪士尼差不多,自助餐250玩人民幣一位,小童150,另加15%服務費。三個人差不多一千港元。就算普通中餐都三四佰人民幣。出巿區食又路遠。冇啖好食。

馬戲團500玩人民幣三個,很精彩,絶對值得睇。

野生動物園,地方大動物多,地方清潔,算管理得很好。但野生動物,已經被養到會知鐘數進食起身。有型無實似寵物。另外,精品質量不差,比香港海洋公園要好得多。

總結,帶小朋友去睇動物都值得去,畢竟香港都冇野生動物。但也可考慮台灣的台北木柵動物園。

星期三, 2月 29, 2012

Android

由iphone轉用android系統的智能電話及平板電腦,真係唔係嗰回事。後者的應用程序很多都好似未測試好,又好多都係唔user-friendly。質量問題很嚴重。一味提供很多免費的apps。之前有用電話寫網誌,現在很難用,已經很久沒有更新。

其實google嘅嘢都係好差,你有冇用google+?

怪不得steve jobs要打底佢,真係眼火爆。

星期四, 1月 12, 2012

中国国民的道德水准是如何下降的

按:本来想说:中国公民的道德水准是如何下降的?考虑到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公民,所以只好用国民这个称谓。国家是有的,而且很强大,超级牛逼!民众也是有的,只不过还是屁民和愚民。因此,用国民这个词还算适当。前段时间发生钱云会事件,有几个人组织了所谓的“公民调查团”前往乐清调查。本人虽然对那几位先生表示尊敬,但是不得不感到难过:“你这个称谓都有问题,还去调查什么?”你算是公民吗?你知道一个公民应该享有什么权利?你何时行使了自己公民的权力? 
    经常有朋友问这样的问题:“你长期生活在德国,你觉得中国人和德国人有什么区别?”估计他们期待我这样回答:德国人严谨,中国人做事不太认真。然而,我的回答却使他们感到意外:“最大的区别是,中国人说话声音大,德国人说话声音低”。
    说话声音高低和道德水准有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有一定关系,尽管不是全部。判断一个人是否道德,有一个基本的标准,那就是:你的行为是否干扰了他人。如果你只是在自己家里吼叫(在隔音良好的情况下),这不存在道德问题。但是,如果你在公共场合,例如在大街、餐馆、商场、公共汽车上大声聊天,大声打电话,那可以肯定地说:这有点道德上的问题。因为,即使个别人喜欢听他人的隐私,但也一定有人不想听你说话。如果你把自己的声音狠狠地灌进了不愿意听你讲话的人耳里,这就是不道德。
    我在德国期间,曾在德国联邦统计局人口研究所实习过。每天中午都到统计局的大餐厅用餐。吃饭的人不少,大概有500-600人左右。尽管如此,整个餐厅非常安静,偶尔也只是听到刀叉在盘子上的轻微撞击声。和我一起吃饭的几个德国人,虽然也聊天,但嗓门压得很低很低,旁边餐桌的人几乎听不见。德国人说话声音低,并不是他们的嗓门不好,而是父母从小就告诉小孩:“嘘!请小声说话!”这样的场景我在德国人家里经常看到,至今记忆犹新。
    那么,德国父母为何觉得高声说话不文明呢?你只要看看他们的中小学课本就明白了。他们也有一门相当于“政治”或“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课程,名字叫“Ethik”,就是《道德伦理》。名称虽然相似,但教的内容却不是热爱什么当,热爱什么主义,而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做人准则。他们也不教孩子:“只要主义真,杀了XXX,还有后来人!”主义这玩意儿难道比生命更重要?再说,凭什么说你那个主义就是真的?
    在当今的中国,除了高声说话,还有很多不太文明的现象:说假话、见死不救、遇见陌生人不说话不打招呼、关门时根本不看后面是否有人、贪污了还觉得自己是贵族、随地吐痰大小便、不排队......
    而在德国,说假话要付出一生的代价,看见别人有困难主动上前询问,遇见人不管是否认识,都会微笑点头,在电梯里会打招呼:早上好!关门的时候会看后面是否有人,如果有就会一直把门扶住。至于贪污腐败,随地吐痰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奇闻。去过德国的人都知道,在公共汽车上经常会听到“对不起、没关系”这样的话。说话的原因只不过是汽车摇晃,身体轻微碰撞了一下而已。
    难道是德国人天生就比中国人素质高?恐怕不见得。如果德国民众天生素质真有那么高,那就不会听希特勒忽悠而残害犹太人了。真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让民众自觉提升素质。比如说:德国有法律规定,不管是任何建筑物,如果建有厕所,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大小便。当然还免费提供手纸。即使是豪华的餐馆,你一样不能阻止乞丐进去方面。你说上厕所这么方面,还有人乐意随地大小便吗?除非这个人神经有问题。再如:关门时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得帮人医治。这些规定都很具体,操作性很强。还有遵守交通规则、按秩序排队等等,这些做法都是政府教育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一旦大家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个社会就变得文明起来。
    我非常不同意中国人天生素质低的说法。只要把时间推移到62年前来观察,你就会发现,那时我们的祖先也还是不错的。人与人在胡同口见面,不管是否认识先问你:“吃了吗?”听起来土气了点,但也富有人情味。我比较喜欢古代中国人抱拳施礼这种做法,很有文化底蕴。可惜今天都不见了。今天的人与人,比的只是谁比谁更牛逼,谁贪污的钱多谁就很有本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今天的中国国民素质严重倒退了呢?原因我即使知道也不敢说,因为我胆子比较小。但是话不说出来会和节欲和憋尿一样,会严重危害前列腺和心灵,所以还是说出来,尽管只是不痛不痒的。
    前几天因为汽车限行的原因坐了回地铁。吃惊的是地铁播音增加了一句话:请自觉抵制乞讨卖艺的行为。喂!你连乞讨卖艺都不准了,还号召大家和你一样冷血?如果大家都和你一样有本事,早就不卖艺乞讨,而是去北京地铁公司上班了。你们那里的福利待遇肯定超过卖艺的收入。
    路过几次火车站,包括北京、天津、郑州等等,经常会听见警察的“良好”忠告:“请不要相信陌生人,请不要把包交给陌生人看管”。当然,让陌生人看包的确不太可取,但是所有人都不相信,你说这个社会成了什么样子?简直是人人自危!你这个忠告其实是告诉大家:这个社会完蛋操了!既然都这样了,还建立什么和谐社会?
    再看看媒体,每当发生一件令政府难堪的事情,政府发言人第一个反应总是:“没有、没有这回事、不是这样、这是造谣......”当事实证明有了后,政府的反应则是:个别官员所为。于是,政府总是英明正确,只是个别官员操蛋而已。还有喝水死、躲猫猫死、睡觉死之类的,简直是说假话都不脸红,你以为所有的人智商都那么低啊?
    政府天天喊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公仆。可是你看政府哪栋办公大楼不威严、不豪华?你看你开的车有多牛逼?你看你自己有多少套私房?你看自己有多少小蜜?你看你吃的饭一顿多少钱?你看你抽的烟多贵?你要真的是公仆,我就让你来当主人,你干不干?撒谎都不带犹豫的一帮东西!
    积土成山、聚水成河。天天这么假宣传,政府天天说假话,你怎么忍心要求普通民众说真话?如果民众都说真话,对比起来,那政府不是太难堪了吗?所以,民众还是说假话比较好,因为这样就匹配了,社会也和谐了。
    于是,中国国民低下的道德素质也就这样形成了。

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离公寓不远,有一个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儿童玩耍的设施。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总会看到三四个小孩在沙坪里面玩耍。旁边站着一位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孩子,即使孩子满脸的泥沙,衣服上到处是沙子,但她并不干涉。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国同事不由自主地感叹:"老杨,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好阳光,这在国内孩子的脸上几乎很难见到"。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儿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上学,尽管才8岁,但说话和脸上的表情已经和成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尽管孩子的妈妈感到很满意,但我却有些难过。
 
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不过还有些树木可以遮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网球、羽毛球, 也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则在草地上铺上布,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还是只想晒晒太阳,有的则在烧烤。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难以忘怀:在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 这四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组是妻子和大男孩。虽然被分为两对,实际上是丈夫和两个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踢上一脚,并不上去争抢,但眼睛从来没有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父亲把球传递给小儿子,大儿子上前去抢球。父亲担心踢伤大儿子,所以动作很轻,有时故意出现失误,让大儿子把球抢到。小儿子比较勇猛,但球技不精,见哥哥跑来,远远就把球传给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劲头十足,脸上的表情可以用阳光灿烂一词来形容。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于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参加什么学习班?"我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重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ä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ärten ist kostenlos).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最差的環保政策

環境局日前拋出固體廢物徵費諮詢文件,並以四大收費模式諮詢公眾,卻隻字不提收費水平及配套設施,引來各方批評,是錢的問題。早前,藍 天 行 動 的 加 強 改 善 路 邊 空 氣 質 素 ,引入停車熄匙的 《汽車引擎空轉(定額罰款 )條例草案》,又是錢的問題。再早前,引來膠袋稅以減少使用膠袋,都是錢的問題。
是不是事己假設了環境問題是由窮人引起的呢??如果我是富人,錢不是問題的話,是不是可以肆意破壞環境呢??罰款就無所謂。反正I don’t care。
相反,窮人不是因為資源有限,相對地會少浪費及少制造垃圾嗎??對一羣少制造垃圾的人推行罰款,真的有效嗎??
再者,收到的罰款會再用去改善環境嗎??
環 保 ,是一種意識,應該去鼓勵人環保,而不是一味去罰
人不環保。香港環 保 政 策 方的向走錯了,是一種最 差 的 環保 政 策。相信未來十年,香港的環境都不會有大改善。

星期三, 10月 26, 2011

大同

什麼是一個大同的世界??

禮運大同篇 :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現今的世界,人人自私自利, 利益爲先, 道德淪亡, 距離大同的世界越走越遠........是走向滅亡,還是否極泰來?

星期三, 9月 28, 2011

求學

睇咗一部印度電影《作死不離3兄弟》,係一部好有意義嘅電影。講述3個入讀大學工程系學生的求學心態。教了香港學生什麼是求學不是求分數。看完這套165分鐘的電影,令我想起自己的大學生活正正就是不求甚解只求畢業的學習態度。真是可惜又浪費生命。希望大家都睇—睇呢套戲,想一想自己是用什麼態度去面對生活。

星期二, 7月 26, 2011

記書展2011

每年書展都有個主題,不是大會的明主題,而是出版商有共識的潛主題,各大出版商都圍繞著呢個主題出書,出到爛出到死。
今年通脹高企,民怨沸騰,港孩(小學雞)問題嚴重,你估今年潛主題係呢類?我想不是。今年潛主題應該係「通識」。
來年係新高中文憑考試第一年,第一次有通識科。話有六大主題考,但範圍之大真係難以捉摸。好似咩都關事,阿豬阿狗都出書教/講通識。可能高中生都擔心過唔到,於是見到好多十六七歲嘅學生買好多好多通識書。但真係有用嗎?唔知,但起碼先肥咗出版商。
由於太過呢類書,另書展很失色,以經唔係「展覽」,再一次變成特賣場。而最冷清的攤位,係「電子書」攤位。可能買電子書的唔需要去書展同人迫,上綱download更方便。又或者電子書還未成氣候呢。我就對電子書冇興趣喇!都係揸著一本書睇嘅感覺寫在得多。

高IQ低AQ年代

太太友人的女兒,年齡和我的女兒差不多,大約十五歲,新學期升高中(中四)。整天嚷著要去做暑期工,父母唔准,理由係又不缺錢,何必咁早去返工,唔知識到咩人,怕學壞。於是雙方天天吵架,最終父母投降俾佢去。返咗一日工,翌日早上父母叫佢起床返工,呢個小妹妹拒絕,佢話咁辛苦以後都唔返。
這一代小孩,物質享受太豐富,人係比上一代聰明,但亦更脆弱,少少磨練都不接受。唉!唔通真係可以一世靠父母唔使做。
有時覺得,這一代幸福到過了頭。所謂「千金難買少年窮」真係冇錯,但又有幾多富爸媽願意俾自己子女去磨練去捱窮呢?

大陸人

最近大陸發生好多「意外」,扶手梯到後滑行,高鐵列車高速碰撞,都做成人命傷亡。我個人相信,這不是技術的問題,是大陸人性格和管理的問題。
大陸人性格,做事求求其,最緊要「快、靚、正」,其它安全問題都不在考慮之列,所以維修時可以得過且過,睇報告嘅又求求其其,其實出問題只是時間問題,唔可以叫做「意外」。
早前大陸有大橋倒塌事件,承辨商係香港恆基,大陸媒體轟香港人也有起豆腐渣工程。但事實可能係管理問題,因為事發時同一時間有六部超載大型貨車在橋上行駛。
樣樣都求其是但,就算冇貪污都可以有豆腐渣工程。
大陸人,要過幾多代先可以改變呢?

星期二, 6月 28, 2011

你還記得嗎?~有一种青春,叫橙路…〔轉貼〕

你還記得嗎?——寫給還記得《Orange Road》的你.

   你還記得嗎?
         ——寫給還記得《Orange Road》的你

有一種感動,叫回憶…
有一種微笑,叫思念…
有一種激動,叫期盼…
有一種親吻,叫初戀…
有一種牽手,叫約定…
有一種青春,叫橙路…

序 還記得嗎?那迎風飄過的紅色草帽?

  在這個數碼影像電子科技爆發時代,你是否還記得那年夏天,橙色的愛?

  記得從小家長們就對我們說,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成材,展望未來…然而等我們長大到一定的年齡,卻總是禁不住去緬懷過去,思念從前. 總是會時不時的想起那些伴隨我們長大的點點滴滴的童年趣事。時光匆匆,如今坐在電腦前的你,早已不是會對著電視揮出“天馬流星拳”的男孩,亦不是會“代表月亮消滅壞蛋”的少女。望眼現在的身邊,“天馬流星拳”已經徹底被“螺旋丸”所取代,替月行道的接班人也早已聲明臣服在冷俊和美型之下…那我們說什麼好呢?我們什麼什麼都不必說,他們有他們的現在,我們也有我們的從前…恍惚間,紅色的草帽再次飄過眼前,你還沒看到嗎?那就讓我們一起再次想起那個橙色的夏天…

  還是少年和少女的故事,還是苦澀和漫長的青春。相同的是,這樣的設定早已屢見不鮮。不同的是,這一切又發生在距今24年前…

  24年前,一名叫做【松本泉】的漫畫家展開了他的職業生涯,一部叫做【橙路】的漫畫也就此誕生。估計松本泉他本人也沒有想到,在當時,這部作品會帶給人們多麼大的震撼,多麼大的期盼,多麼大的共鳴,又是多麼大的糾結…再高速商業化的日本,一部成功的漫畫作品必然會被改變成動畫,《橙路》也不例外,再漫畫版完結的當年,出現了TV版,那些熟悉的劇情再次以動畫的形式所展現, 然而又不盡然,原創的劇情總是掌聲與罵聲並進,觀眾們一方面驚喜於這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一方面又反感這種為了多湊話數而無節制的商業運做。在這種炒作下,《橙路》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從此印上了經典的符號。再完成《橙路》後,松本泉就此封筆,所以《橙路》既是成名作,又是絕筆之作。

  多年後,隨著時代的躍進,動畫制作水平的提高,好的漫畫作品更是層出不窮,於是很多當年看過這部作品的人早已經將《橙路》忘至腦後,可是那種曾經的感動,無論多久,都是揮磨不去的。在哪個不經意的瞬間,或許你就會想起這個故事,想起那個長發的性格派少女,想起那個短發的開朗女孩,又或者想起那個永遠在 99.5階台階徘徊的少年…微風過後,你想起那迎風飄過的紅色草帽了嗎?

還記得嗎?那羞澀少女唇角的溫暖?

  幾何學告訴我們,三角形是最穩固的圖形. 同樣,三角戀也最穩定的愛戀!(誤…)同所有情感類漫畫一樣,這句話似乎也適用於《橙路》。

  男主角【春日恭介】是一個典型的優柔寡斷的少年,在對待自己的感情方面總是猶豫不決,不輕易踏出那一步,又不想放棄心中的真愛,於是就著拖拉著,帶點彷徨,帶點青澀,帶點遺憾的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仿佛這樣的設定在那個年代十分流行…可不同於其他很多同類作品,《橙路》帶有一些科幻元素,所以在設定中,恭介一家擁有著超能力…乍聽之下的確有些匪夷所思和老土,但在那個年代,這樣的設定無疑是最流行最有話題性的。於是有著超能力的春日恭介展開了他和兩位女主角之間長達數年的情感糾紛…

  很多沉迷於《橙路》的忠實粉絲一直把【鯰川圓】當作心中的女神。漂亮,個性,灑脫,獨立, 高傲,又充滿著藝術的細胞和神秘的氣息,的確,這樣的女孩總是會吸引很多人,也難怪恭介會對阿圓一見鐘情。在深入了解阿圓的過程中,恭介並沒有因為“飛女阿圓”的“劣跡行為”而對阿圓產生不好的印像,那一句:“現在就吸煙,將來是生不出健康小孩的!”讓人忍俊不禁,只是這一句看似玩笑的批評,不僅讓我們笑後而感動,也讓阿圓的心深深的跳動…這個疾惡如仇,性格叛逆,堅強但又孤獨的女孩一次次被恭介的單純與溫柔所感動。愛情的種子慢慢的萌芽,可始終無法開花結果…因為還有她的存在…

  曾看一些資料時看到, 據說當監督【寺田憲史】拿劇本給原作者松本泉時,松本老師只說了一句話:“寺田先生,請不要將阿光這個角色寫得太可憐…”如果說恭介是故事的開始,阿圓是故事的結束,那小光一定是故事的內容,缺一不可…在一個俗套的偶然中,【檜山光】“意外”(PS:這類劇情中,意外發生率高達99%)的被恭介奪去了初吻,從此認為恭介就是自己的“白馬王子”。 久而久之,就真的喜歡上了恭介。小光和阿圓是從小到大的好友,也曾一同當過“不良少女”。每次有麻煩時,都是阿圓保護小光,所以小光十分的信任和景仰阿圓,只是這個天真可愛的女孩卻始終沒有發現,被自己稱呼為“達令”的人真正喜歡的女孩其實正是自己最景仰的人…

  恭介喜歡著阿圓,卻始終無法告白,那種天生的溫柔讓他不忍心傷害小光…

  阿圓心中也對恭介有著好感,可鑒於小光的關系,一直無法真正的面對自己的心,從而接受恭介…

  小光感覺到恭介的心另有所屬,雖然不清楚就是阿圓,卻一直想努力把恭介的心爭取過來…

  就這樣,混亂的三角關系漸漸的變的明晰起來,他們之間就這麼曖昧著,打鬧著,糾纏著,直到《但願回到往日》…對於所有《橙路》迷來說,或許這部劇場版一直是他們心中的痛,鐵三角的戀愛關系終於被打破,在一次電話中恭介和阿圓終於彼此表示了互相愛慕之意,之後恭介狠下了心拒絕了小光,忘不了路燈下獨自哭泣的小光,也忘不了恭介痛苦的抉擇與那一句另人心痛的「再見」… 剎那間,過去的一切的歡聲笑語此刻是如此的遙遠,如此的心痛。但終於可以釋然了,或許恭介早該這麼做的,也就可以不必讓觀眾和小光一樣的心痛,然而該來的始終會來的,風雨過後又必然是彩虹,恭介與阿圓終於真正的走在了一起,只是會讓多年來一直關注《橙路》的人們為小光而傷感…

  或許是為了撫平這一傷痛,1995年的《橙路》劇場版《而那年夏天…》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22歲,這早已經不是《橙路》剛開始時那青澀的年代, 主人公們都已經成年,有著自己的事業,在這一部中,小光終於打開心扉,雖然依然喜歡著恭介,但卻能發自真心的為恭介和阿圓祝福了,而恭介和阿圓幾經磨難終於真正的結合到了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故事結束了,留給我們的,只有那無盡的祝福和缺少期待《橙路》的失落感…就這樣,《橙路》真真正正的完結了。

  其實有意思的是,《橙路》這部作品擁有3個結局,漫畫版,TV版,和劇場版.3個結局都是那麼的可圈可點,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更加引發了這部作品的魅力,漫畫版的結局比較含蓄,卻給予了我們最接近青春的思念,在喜歡還是愛面前,阿圓告訴恭介:“喜歡…卻無限接近於愛!”正如故事的開始決定的那樣,99.5階台階,即使再接近,也不等於100階台階…剩下的那半步,不正是需要時間來邁出的麼?而TV版結局中,恭介和阿圓有著一個約定,正是因為這個約定,最終兩人於六年前第一次初吻的大樹下有了二度的初吻而使故事圓滿的結束…

  這三個結局,無論是哪一個結局,一切的愛與思念,盡在那深情的一吻中…感動過後,你是否想起了那羞澀少女唇角的溫暖呢?

還記得嗎?那橙色之路上留下的腳印?

穿梭在輕舞飛揚的時空中,
心靈的旋律再次的萌動…
是那少女的羞澀?
還是少年的衝動?
喜歡這種朦朧的感覺,
愛上這條橙色的道路…
不會如此迷茫,
不會繼續彷徨。
執著的愛是你發梢的香味,
揣懷的情是你眼角的淚水。
青春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年少的時光就此說拜拜…
到現在,依然記得你掌心的溫暖,
所以說好了,我們彼此永不忘懷…

  還記得初次接觸《橙路》時,大概我還再上小學2年級,當時每天回家打開電視機,就會專心致志的看起動畫片,當時最受歡迎的動畫無非就是《聖鬥士》《太空堡壘》《美少女戰士》《魔神潭英雄傳》《鬼神童子》等等…甚至更多的時間都再看《小神龍俱樂部》什麼的…那時不記得是哪個電視台,似乎放過幾集的《橙路》,當時的年齡段完全的看不懂這部動畫,對這部作品的印像也僅僅只有“好像跟照片有關”而定義。

  真正的接觸《橙路》還是在15,16歲時,當時瘋狂的迷戀【高橋留美子】老師的作品《相聚一刻》,整天追問班上那幾個喜歡動漫同學要類似的作品,一個平時並不喜歡說話的同學蹦出了2個字《橙路》。記憶似乎對上了號,去了學校邊的小書店,租了全套的《橙路》,用了半個星期左右吧,就看完全套的橙路,雖然我覺得是被那同學忽悠了,(跟《相聚一刻》根本是2回事…)但是不否認的是,《橙路》確實是一部難得的好作品,感動過一陣後,也就漸漸的忘了這部作品…

  現在互連網發達了,伴隨著我的記憶,有很多老動畫被翻了出來,《橙路》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或許是看多了現在華麗畫風的動畫,才剛接觸到那種老動畫的畫風,我就有一種很懷念又很清新的感覺,就這樣,一集一集的看完了《橙路》的TV版,OVA,劇場版…

  在我心目中,《橙路》的價值漸漸的上升到一個無法定義的階段,我喜歡這種讓我有懷念感的橙路,喜歡那個獨特的鯰川圓,忘不了TV版中阿圓在夜晚公園的街燈下獨自吹奏著薩克斯的浪漫,也忘不了劇場版中為恭介奏響的那曲《恭介NO.1》。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地,或許哪個不經意,都會讓我無比的想念《橙路》,想念那個苦澀又甜美的夏天,那個凄涼又唯美的海灘,仿佛那三人行的影子再次劃過我的眼前,夕陽將海灘照耀的無比金黃,風聲,海聲,歡笑聲,最後又一片的寂靜…留下的,是橙色沙灘上的腳印,與三個逐漸縮小的背影…

  心中的聲音再吶喊,再追問我是否還記得?還記得那橙色之路上留下的腳印?




後記

  寫這篇文章計劃了很久,可是我這個懶惰的人始終毫無行動,2008年10月的某日無意中再次回顧了橙路的劇場版《那年夏天》後, 實在忍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動,想著就趁熱打鐵吧!於是有了上面這篇文,提筆的那一刻,我再想,我為什麼要寫呢?於是我得出一個結論,我只是希望:“沒看過《橙路》這部作品的看一看,而看過的重溫一下…”如果您無意間看到我的這篇拙文,又恰好有資源有時間的話,看一看吧…或許這個世間又會多出一份感動.

筆者文筆實在太好了,在此希望借筆者這篇文章,讓看過這作品的人,再重拾昔日的那份悸動。
也希望沒看過的人,可以認識一下這20多年前的感動。

星期二, 6月 21, 2011

投訴文化

小小力以前都講過,香港的投訴文化已經形成,是回不了頭的,阿豬阿狗到話見經理,自己有冇道理都小事化大,情況只會越趨嚴重。這我相信是人民素質的問題。



【經濟日報專訊】在資訊發達的年代,港人投訴文化愈趨熾熱,一按智能電話iPhone等,把攝錄得來的短片上載Youtube或社交網,隨時隨地可投訴。

遇上不合理、以投訴討回公道,是文明社會重要基石,但不論是申訴專員公署或是消委會,近年「有大食大」、要求「人頭落地」的投訴愈來愈多,投訴人不為解決事情,而是要問責、要被投訴的企業高層處理道歉,甚至要求炒人。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籲投訴人要多點包容。

「投訴有時不為解決事情、而是為啖氣!」申訴專員黎年接受本報專訪,一語道破今日香港的投訴文化。

為啖氣 誓要認錯道歉

投訴人往往很勞氣,因他一定覺得自己是對的,心中有團怒火才會投訴,但有時可能只是一場誤會。黎指:「有人投訴有垃圾,部門調查後沒發現,投訴人覺得是部門不理,但原來大家理解不同,你說這裏,我以為那裏,講緊不同的地方!」

誰是誰非無從判斷,但投訴人認定是部門職員講大話:「無理由不知我講甚麼,我講得好清楚……」黎年指出,既然澄清了、垃圾清理了,事情應完結,但投訴人不接受,要人頭落地似的:「為何不認錯、不道歉?」他認為,這已不純粹為解決事情:「難道要打籐嗎?還是要扣人工呢?」

他坦言,私人機構可以提供優惠補償,消除投訴人怒氣,但公營機構不可:「不可掃多次門口、掃多次垃圾!」

申訴專員公署近年接獲投訴數字,平均每月逾400宗;而消委會自08年因雷曼事件令投訴數字創新高後,近年有回落,相信與宣傳教育令消費者減少中陷阱有關。

不過,消委會近年收到愈來愈多投訴要求炒人,總幹事劉燕卿舉例:「寫信來投訴某連鎖時裝店經理無禮貌、態度不好,叫間公司要炒掉那經理!」更誇張的是「超市(員工)不笑」也要投訴!超市回應表示會提示員工,但投訴人仍不接受,要求炒掉該員工。

職員不笑 也被指不對

消委會投訴及諮詢部首席主任黎迪珊表示,消費糾紛一人讓一步調解了便好,但愈來愈多投訴人,還要求道歉信:「很多公司都不肯,道歉信很緊要,怎知你如何用呢?轉頭拿去登報紙怎辦?即是公司認錯……」黎認為,這類投訴已非消費糾紛,而是出氣的問題。

劉燕卿認為,要投訴到「人頭落地」的現象,可能與問責意識抬頭有關,也可能是因為社會有怨氣;從社會學看,人追求權力,對某些人而言,投訴到人家被解僱,也是顯示權力的一種,證明「I can do something. I can win over you!」

她勸勉港人應包容一點:「現在的人更有知識,有更多的投訴資訊和渠道,應也有更多的包容,不要打打殺殺,不對的當然應投訴,但若處理了仍繼續要求,這就是包容不足。」

「炒了那員工,對你有何好處?他的人工又不是你出的!」劉燕卿提醒,這樣投訴別人,自己也傷身。

星期四, 6月 09, 2011

聚舊

昨晚,同亮、Ling、Phoebe食飯。原因係阿亮同阿Ling會喺7月6日結婚。日子真係過得快,大家都曾經喺時代廣場一起工作,阿Ling當時都只係十幾歲。好快,已經過咗十年。睇住佢兩個大,開始認識,到拍拖,到結婚,自己覺得,緣份嘅事真係好奇妙,當初又點估到佢兩個會最後走埋一齊組織家庭!

大家傾開都覺,時代廣場一間咁出名嘅公司,估唔到真係留唔到人,員工進進出出,幾年間已經人面全非。人工底固然係問題,但管理可能係更大問題,以住那一種團結同凝聚力已經一去不返。

離開咗嘅同事大都有更好的發展,都證明係人才,只係公司唔識利用同珍惜。咁多個之中,真係不得不佩服前老細謝先生,一個非常「吹」得嘅人(亦係我見過嘅人之中最吹得嘅一個),由做建築出身,到做商場經理,再到今日在金融界主持財經節目,我相信佢每方面都唔係專家,但可以吹到係,真係五體投地。

所以溝通同表達能力真係可以決定你嘅將來。

飯後,又各自散去,其實大家都已經很少見面。我在想,往後十年,大家又會變成點呢?我地又會幾時再見呢?

星期二, 5月 31, 2011

本性難移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真到不得了的一句說話。

老豆喜歡挑剔別人,但其實自己一無是處,佢挑剔別人嘅嘢,佢自己大多數到做唔到。

太太冇責任感,開口承諾的,十次有九次做唔到。生咗仔佢都唔理個仔,照打牌照擘酒。

女女就似媽媽,一個字,「亂」

可惜我睇唔到自己......別人又講唔到。

如果叫我自己問自己,就係我很「執著」。

貴樓

報紙成日話,香港樓貴,年青一代根本買唔到樓。
我在想,買唔到樓,租可以嗎?
答案是否定的,香港租金一樣貴,不要說年青一代,連中年如我呢一代都租唔起。
東涌夠遠喇!四人家庭租個500呎居屋單位(1房),根本唔夠住,都要八千元。租到兩房,要一萬元,私人屋苑更要萬二元。有幾多人租得起?
伸請公屋,四人家庭入息限額$18000!四人家庭,如果兩個子女讀緊書,申請公援有$20000,而且租金同學費仲有得減,你如果得人工$20000,你做唔做?
呢個咩政策,咩世界!
泡沫會唔會爆,唔會!因為需求係來自大陸,香港人就算完全唔買樓,都有足夠需求。
如何是好?

星期三, 3月 16, 2011

囝囝

1) 今晚,滴完眼藥水,閉著眼,倘在疏化。囝囝問爸爸咩事吖!我騙他說爸爸盲咗喇,囝囝好緊張,不停問我有冇事吖,又叫我快D開眼喇,又餵我食生果,又錫我等我快D好返,仲緊張到唔玩唔食,最後仲咸喎!
從來我只覺得我好愛我囝囝,今日,囝囝三歲,第一次俾我感覺到原來佢都好愛爸爸,........,不經不覺,囝囝真係大個仔喇!

2)我在睡,囝囝開房門入嚟:「爸爸你做咩訓覺呀?你係咪病呀?你食咗藥未呀?你係咪唔開心呀?」......都唔俾我講嘅!我只係好眼訓。跟住就拉我出嚟:「爸爸唔好訓喇!出嚟玩喇!」

3)囝囝成日捉住我講:「爸爸,我地去買書喇!」.....我想,今年可以帶佢去書展喇!

星期六, 3月 05, 2011

三個問題

一間大機構,要聘用一個職員,應徵的人不少。經過首兩次的考核面試,最後選出三個人,由主管作直接面試,決定聘用其中的一個。

第一個走進來,主管單刀直入簡單地說:

「我的口袋裏,有多少錢呢?假如你能夠猜中,便聘用你。但在猜測之前,你可以先問我三個問題,我會誠實地答覆。你根據我的回答,去猜我的口袋裏有多少錢吧!」

主管還讓與他一同面試的秘書,去示範發問。那秘書問道:

「你口袋裏面的,全是面值100元的鈔票嗎?」「全是100元以下面值的零錢嗎?」「還是兩種都有呢?」

示範完了,這第一個應徵者問道:

「你口袋裏的錢,有幾種面值?」「最大的面值,是多少?」

「最少的面值,是多少?」

主管都一一回答了,他沉思了好一會,說出答案,但卻猜錯了。

第二個應徵者走進來。主管也向他說了同樣的話,同時也由秘書作了同樣的示範。這應徵者沉思了好一會,問道:

「你口袋裏的,全都是港幣嗎?」「在面值500元以上的,有多少張?」「在500元以下的,有多少張?」

主管也都一一回答了。他想了許久許久,想不出答案來,主管只好叫他離開。

輪到最後的一個應徵者進來了。也像前兩個一樣,主管說了同樣的話,秘書也作了同樣的示範。這應徵者不假思索,笑一笑,說:

「我不用問三個問題,只問一個便足夠了。先生,請問你的口袋裏,有多少錢呢?」

主管大笑起來,說:「你真聰明!我給你的答案是:你被錄用了!」第一二個應徵者的思路,被主管的話牽著鼻子走,問足三個問題,所以失敗了。第三個卻擺脫主管的牽引,直截了當,針對最關鍵的,只問一個問題,便一矢中的。

假如你是應徵者,未能像第三個那麼聰明,會提出哪三個問題呢?根據這三個答案,你能準確猜出主管的口袋裏,有多少錢嗎?

二零一零年二月五日 - 司徒華

三句話受用終生

(意林原創版/■魯 釗)

著名作家二月河原名凌解放,幼年時是一個拙樸,憨厚,訥言,甚至從某些方面來講有點反應遲鈍的孩子。

他上課時也認真聽講,積極主動提問題,課后勤奮做作業,但是,他的考試成績總是在中下游徘徊,還多次留級。他非常苦惱。班里有些同學,人家也調皮掏蛋,學習并沒有更認真更刻苦,但到考試時,總是第一第二,真讓人羨慕。

凌解放的父母卻沒怎么重視他的成績,父母都是從戰爭年代過來,死人堆里爬出來的人,對待孩子沒有像其他父母那樣苛刻要求“望子成龍”,比較任意。父母下了班在門前空地上洗衣種菜栽樹,十來歲的凌解放茁壯有勁,一手提一桶水,噔噔地提來提去,震得地皮亂顫。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只要孩子健康成長,其他都不重要。

凌解放卻總懊惱沮喪於自己的成績。他苦惱地向媽媽述說:我是不是天生就比別人笨?

媽媽無言回答。媽媽不能打擊兒子,人生來千差萬別,人的腦袋有機敏有遲鈍,有的人生來就特別有天賦,比如外國的莫扎特,肖邦,中國的孔融,司馬光,幼年就成大器,被譽為神童。可是,媽媽不能這樣說,她得恢復和建設兒子的信心。沒有雄心壯志,是不可能雄才大略的。媽媽慈祥地說,兒子,你有力氣,特別壯實,幫助爸爸媽媽提水澆花洗衣,這就是你的優勢,你比別人健康,強壯。媽媽看到姹紫嫣紅的花木,心中一動,找到了教育的介面,把凌解放領到了門前的花圃前。

凌解放的爸爸凌爾文是個抗日老兵,業余時間特別愛園林藝術。他在軍分區大院房前屋后植樹栽花,種瓜育菜,自己家人吃,更多的是送人。他們家滿院都是菊花,桂花,海棠,杜鵑等。春天,父親就會帶他到野外,不是賞春踏青,而是去尋找嫁接菊花的母本:黃蒿和野艾。移回來,密集地栽在苗圃里,長大了,嫁接菊花。到秋天,一盆菊花可以開出五六種顏色。還有扦插的各種樹苗,果樹中的桃樹、杏樹、梨樹、無花果,花木中的月季、桂花、松針、小柏枝等。他的嫁接技術很好,靠接,枝接,劈接,芽接。沒有他不接的,他只要接,準活。多少年后,中央電視臺報導一則訊息,說西紅柿和馬鈴薯嫁接成功———上頭結西紅柿,土里結馬鈴薯。二月河與妹妹看了都笑,因為幾十年前父親試著嫁接過兩樣,每次都成功。但很失望:“馬鈴薯長不大,西紅柿像葡萄”,順手拔掉扔了。他嫁接桂花尤其好:把桂枝皮削掉半邊,用塑料帶包上濕土肥料嚴嚴實實扎起,第二年春天,在原枝下部剪斷,一株新桂花樹就誕生了。桂花叢生,要想長成桂花樹,也得嫁接,選擇一棵冬青幼苗,扦插上桂枝,成活后就是一株亭亭玉立的桂花樹。

在花圃前,媽媽指著那些翠色欲滴的果木,語重心長地對凌解放說:孩子,你仔細看看這些樹木瓜果,記住三句話:

一是絲瓜豆莢長得快,一晚上就能長一大拃,水杉長得慢,但最後長得高長得壯的是水杉。人不怕成長慢,只要在努力不停地長。

二是絲瓜豆莢盡管長得長,但卻靠攀附樹木,沒有對別的樹木的攀爬,它就長不成。人不要靠攀附別人,得靠自己。

三是桂花不嫁接,就是叢生,長不成大樹。嫁接后,才能長成桂花樹。人要學習,通過學習,去轉換自己,發展自己。

凌解放牢牢地記住了這三句話,媽媽的這三句話讓他受用終生。不管在學校,在部隊,鉆山腹建國防工程,或深入地底挖煤,他沒去怨天尤人,哀嘆命運不濟,而是擦亮心中的理想,堅持不懈讀書學習,磨礪自己,發展自己,晨昏霜雪,鍥而不舍。厚積而薄發,通過學習的嫁接,他完成了轉換,蛻變,騰飛,從遲鈍留級的凌解放,成為了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皇帝作家”二月河。

星期一, 12月 06, 2010

轉貼:名校教了我什麼——女校生的反思

【明報專訊】直資名校被揭發一大堆混帳,那部古老幻燈片機就在我的腦袋開動不斷重播我的中學校園片段,晃眼已是十多年前的泛黃舊事。

我的母校,是港島區一家有逾百年歷史的女校,人稱「老牌名校」、「貴族學校」。我曾經為自己能夠入讀這樣的名校感到無比自豪,因為我們一班女生,既能說流利英語、又懂得吃西餐禮儀、亦能夠淡定自信於人前表現自己,根本唔將隔籬學校著旗袍紮孖辮的四眼妹放在眼內。

直至我做了記者,我才發現,所謂名校生獨有的自信、傲氣,還有世故、現實,跟那隻只懂呱呱叫的井底之蛙,沒太大分別。

八九六四 那年,我在鰂魚涌一間街坊中文小學讀小五。我是班長,自發貼了大堆剪報,發起同學手纏黑布。翌年六四1周年如是,我還記得我們和班主任一起哭。

1991年,我被派到那所名女校升中一,班主任比我更興奮,我卻戰戰兢兢。

我被編入全級最top的A班,噩夢開始——老師上課全講雞腸我聽唔明、英文堂默生字我無個寫得出、原校小學升上來的個個都已埋堆唔受我玩,和我一樣的外來生全班只有五六人,她們不是半唐番就是英文小學出身,來自中文小學的好像只我一個。

同窗:我唔想自己中文咁叻

中文堂,成為我的避難所,也是我唯一找回點點信心的課堂。可惜,我的同學都看不起中文,反而為自己中文成績遜於英文而感「自豪」。我很記得,中二那年我的同窗中文測驗全班最高分,她放學時卻苦瓜乾面口道﹕「我唔想自己中文咁叻,我要英文勁呀。」

不單我的同學,後過渡期年代的修女校長,也不將中文放在眼內。中三起我加入中文辯論隊,校方對我們的重視遠不及英文辯論,我的大師姐隊員都是高材生,閒談時笑道﹕「校長唔理我口地仲好,輸咗都無壓力。」據說,修女校長的臉孔在回歸後180度轉變,小師妹通風報訊,Sister近年經常強調要向北望學好普通話,轉直資後又花大筆錢裝修 搞個什麼孔子學堂,希望girls都要學好中國文化。

名校,就是如此現實。它貫輸的價值觀是七個字——識時務者為俊傑。不單校長,老師、同學,都很懂得做人——做一個成功的主流香港人,當然離不開一個錢字。

名校價值:識時務者為俊傑

我的同學,家住干德道司徒拔道,每天司機駕著勞斯萊斯定時定候接送。中二那年,富家女邀請我到她的大潭複式洋房,我到今天仍記得那個無敵大海景。那晚,我回到數百方呎的舊樓——我的家,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卑。

同學雖然有錢,但她們不算show off——應該說,她們由開口講英文到言談間展現個人長處,是骨子裏自然流露的自信,外人覺得她們「寸」、「扮口野」,但那其實是她們是獨有的上流社會溝通方式、貴族間的溝通密碼。午飯鐘響,校園是中英夾雜的喧鬧、好動女生在球場打英式netball而非籃球羽毛球、貪靚的討論暑假去歐洲買什麼名牌。沒有人會談六四,也懶理香港回歸將至。

我當年自覺格格不入,這幾天我不停思考,這個年代獲獎學金的窮學生,入到直資學校後,可有當年我的自卑、孤單?

年輕的我用了半年時間,流了很多淚水、開了多晚通宵,就全程投入校園生活,學懂說美國 口音英文、不怕在堂上舉手答問題、在同學面前不再害羞,我學會了如何做個presentable的名校生。我的成績由包尾變成中等,更獲頒全年進步獎。我開始享受校園生活,和我的富家同學一起溫習看戲談天說笑。我享受自己被標籤成「A班精英」,有名人來校探訪,校長只會把他帶到我們A班;朗讀話劇跳舞我們A 班都拿冠軍;老師最疼惜的又是我們A班。

勝王敗寇的遊戲規則

名校的遊戲規則是「精英制」,你入了A班、拎到獎,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如盛放牡丹成眾人焦點,其他班別的同學,只是你的綠葉。名校精英制,簡單來說是套用職場遊戲規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職場的上位伎倆,名校生早在少年十五二十時就學懂——懂得識時務、懂看人眉頭眼額、懂把握機會表現自己長處。但少女含苞待放的天真純情,去了哪兒?年輕人對社會的熱血,為什麼丁點都不見?

中六那年,我被同學選了當Head Girl(雖然我不是會考狀元)。那年我18歲,成年了,看到所謂名校生、我的同學師妹,很多人雖然表面自信家境富裕,但其實心靈空虛,有的放學流連百貨公司不願回家、有的故意不穿整齊校服引人注意。我將我的發現告訴校長老師,希望他們多花時間關心同學,而非一味叫她們參加比賽幫學校拎獎。

結果我被大駡,更被視為最不聽話的Head Girl。

10多年了,如今,我不少中學同學都很有成就,有的是某某大公司主管、有的嫁了有錢人錦上添花。數月前,在婚宴重遇昔日的A班同學,她們說起自己的職業、老公、子女,當年班房裏的自信又再呈現,表現自己似乎是名校生的終身任務。

可是,我已不再是A班那個小薯仔,我不想再追隨A班大隊了。

離開名校投身記者工作後,我看到世界之大,不是只有干德道豪宅、生活也不是只有名牌拎獎、做人的價值也不是只懂得看人眉頭眼額。世界之大、胸襟之廣,是即使我們家住干德道,也知道香港有個地方叫深水埗有很多板間房;即使我們追逐名利,也關心世界大事懂得分辨是非黑白,而非趨炎附勢。

倒模生產典型香港人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訓練每個人的獨立思考、批判思想。但名校在這方面做到幾多?名校最成功的,是它大批倒模生產一個個典型香港人——實際、精叻、識上位、識表現自己。但更深層的價值——真、善、美,名校又教了幾多?

這個每個名校生都應思考的問題。

後記

我不憎恨我的母校,畢竟它教曉我很多實際的。到今天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和我背景類近的中學同學。雖然她們不讀報、不關心時事,但都有一顆溫柔的心。我預科時的中文老師是我最尊敬的人,也是我的死黨。

寫這篇文章,是希望香港人不要盲目貪慕名牌。所謂名校的教育理念,你作為家長是否認同?更重要的,是你希望學校教曉你的子女什麼?

而我最希望,香港出色的窮學生與富學生,都有平等機會入讀優質學校,這卻是我對直資概念的最大質疑。

文 蘆葦

小小力意見:當你從一些普通學校畢業,你會發現同一級畢業水準同名校都差很遠。雖說讀書是個人問題。但資源的分配不均衡嚴重削弱窮學生的機會。所以人人趕名校。

星期一, 11月 22, 2010

左搖右擺

對住D左搖右擺嘅人,我真係好容易勞氣,亦唔知點面對。

好似我個老細site I/C。有日唔知點解講開食辣。
佢表達自己嘅意見。
「我覺得食辣嘅人最有福,世界上好多食物都係辣!」
數分鐘後,佢又表達自己嘅意見。
「我覺得食辣嘅人最冇福,食辣食到對其他食物都冇晒味覺。」
你點回應?
做事都係咁,一分鐘前叫你唔使跟進,一分鐘後問你做完未!
問你點頂?
我同事話:佢考驗緊你呀!
咁,我唯有扮儍仔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