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08, 2009

投訴文化

先睇一篇文章
轉貼<投訴之都>
忘了在甚麼時候開始覺得香港成了一個投訴之都,香港人但凡遇著雞毛蒜皮的鎖事都總愛擺出一副權利大過天的駭人模樣,那怕是電視劇集播出一個吸煙鏡頭,還是餐廳伙計不小心把一粒碎冰沾到客人身上,人們總會不留情面的投訴一番。當香港人逐漸明暸自由與權利的同時,我們的社會卻失去以往的包容,很難想像二十年前會有人投訴一張男性裸露上身的電影海報,偏偏這樣荒謬的事卻發生在今天的香港。
香港人不如老外豁達,從這幾天的電視新聞可窺一二。上星期纜車公司為慶祝纜車通車一百二十周年舉行特別活動,乘客只需付出港幣三毫即可乘搭纜車兼獲仿古車票一張,這項安排吸引過萬名市民於中環纜車總站輪候登車,期間電視台記者訪問一名港人,他對纜車公司安排大感不滿,另一邊廂,一名外藉遊客非但沒怪責任何人,更笑稱是自己大意不知道當天有特別安排,然後施施然離開。另一件事情發生在昨天,大嶼山往機場公路因水浸全線癱瘓,新聞畫面所見,一名香港女子在車上大發雷霆,對記者說她要投訴路政署云云,鏡頭一轉,只見一名外藉乘客於的士上帶點無奈的說「這也沒辦法」,與先前女士的憤怒形成強烈對比。兩則新聞片段都令我不期然地想,是香港人太愛埋怨了嗎?
過多投訴扼殺創意,像對【無野之城】海報的無理投訴,白白浪費海報設計師的心血。早前看過一本書,書裡介紹到一個即將失傳的傳統手工業 – 花牌業(以往每逢喜事,像店子新張誌慶,或英女皇訪港等,我們在場地都會看見一個足有三層樓高的大紅花牌,上面寫著各式賀詞)。據業界透露,行業沒落的部份原因是以前的人根本不會介意窗戶或通道被花牌遮擋,因為大家都理解這種不便只會維持數天,如今很多人不會這樣想,一旦覺得權利受到侵犯,便會不加思索的投訴,客人怕麻煩,也就不找他們造花牌。
有部份人企圖透過投訴來淨化社會,像明光社之流禁絕一切越軌言行 (當然這裡的所謂越軌也只是他們按自己的道德標準去界定),以保護下一代為名,不容半點離經叛道,卻忘記教育理念有一套反面教材。像電視裡的吸煙鏡頭,成年人對小朋友的教導,是否比單純的投訴有更顯著的果效?重點在於,現實生活從來不是非黑即白,成年人可以把家庭變成溫室,然而社會並非如此,家裡看不見,小朋友就不會從其他途徑接收資訊嗎?更重要是零污染的社會,不可能培養公民的多元思維。
過份強調自由與權利將令社會失去應有的生氣,香港人可不可以收起橫蠻的氣焰,少點埋怨,多點包容?

小小力認為,點解香港咁特別,係世界著名既投訴之都? 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
第一,香港既政府同大機構權力過大,耍太極文化太嚴重!! 小市民利益被㩒住搶,有意見亦無從表達,唔投訴唔將事件搞大,冇人會理你!!
第二,香港人以為,投訴可以撈著數!! 係!! 舊式既管理,顧客永遠是對的!! 管理層唔想得失客,你投訴,真係有著數有嘢送。結果引至更多投訴!! 我做過幾間公司都係咁!!
第三,推卸責任!! 以前都講過,香港既教育缺少德育培訓,冇教香港人要有責任感,辦公室文化更加鼓勵推卸責任!! 雙方發生摩擦,即刻投訴,將錯既責任推卸俾人!!
第四,工作質量既問題。香港係世界數一數二既繁忙城市,一個人做三個人既嘢,出錯變會自然較高!! 多錯就有多人投訴喇!!
第五,工作壓力大,投訴別人變成一種發洩,投訴對像越高級,越感覺好發洩。所以,好多投訴人係唔係都叫經理或者最大既黎見佢!!
第六,呢個係修養問題,內函/包容o係求學就是求分數既教育制度及功利主義既香港基本上唔存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