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25, 2009

一針見血

網上見到一針見血的評論,教育局應該好好參考。我自己都去選擇D課外讀物同個女一齊睇,希望提升佢對中國語文既興趣!!求學不是求分數,但政府講一套,做一套。作為香港人,真係乜到要靠自己!!!

討論:《中國語文科》‧《中學通識科》
中文科的內容,近四十年來,跟四十年以前有很大的改變。近四十年,中文科走的是「語文純工具」路線:閱讀、書寫、聆聽、口講的訓練,用作溝通之外,再無其他目標。香港中學生的中文程度,四十年來的趨勢,是否漸走下坡?值得全面檢討!
思學並重,古有明訓。無論單獨強調「思」,或者單獨強調「學」,都顯得不夠全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以為:「光是讀書,卻不去思考,結果就會誣罔而被欺騙。只是空想,卻不去讀書,缺少學問根柢,思想上蕩而無根、無所依歸,結果就會疑惑而缺乏信心。」
蘇軾認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時下一般學習的人,在「學」與「思」之間,過份重思而輕學,於是認為:熟讀、朗誦、背誦,都是死記硬背,認為這都是扼殺智慧的事,結果「束書不觀,遊談無根」。而事實上,透過熟讀、朗誦、背誦,學養卻可因此而積聚,「熟讀唐詩三百首」與「不熟讀唐詩三百首」的兩個人,對《唐詩》的認識和鑒賞力,前者較勝。熟讀、朗誦、背誦不但沒有妨礙智慧,而且有助提升理解、分析、思考、創造的能力。
對於沒有興趣朗誦、背誦的,不必強迫。同樣道理,對於願意去嘗試朗誦詩文,願意去背誦名篇的,也不必制止。朗誦、背誦,都是一種可以自行決定的行為,不必視背誦為洪水猛獸,教師引導學生背誦名篇,也不要指責曰:「教師替學生注射『懵仔針』,罪大惡極!」譬如集郵:收集喜好的郵票,藏在郵票簿,細加欣賞,是自得其樂的事。同理:收集名篇,透過背誦,化為「長期記憶」,藏於腦中,融會貫通,寫作詩文,能自取其積學而靈活運用!整個背誦的過程,也是一件快樂的自我滿足的事。《詩經》《楚辭》,《孟子》《莊子》,《左傳》《史記》,以至《出師表》、《陳情表》、《滕王閣序》、《弔古戰場文》、《赤壁賦》……優美的篇章太多了,背誦之樂也多了!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騷呀!
所以:應該「思學並重」,讀書和思考,不可偏廢。可是,香港中學中文科所走的「語文純工具」路線,卻造成學生在「思」與「學」兩方面,同感不足!
中國的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山河大地、民族文化,數十年來,已從香港中學中文科的教材中抽離了,中文科,固然變成一科只是認字、認詞、認句的純工具科目,連最基礎的一些文學藝術、文化哲理沒有了,課程內容貧乏,又團團轉於語法、修辭之間,學習趣味也全面減低了,學生學習的,是用「名詞、動詞、代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去弄中文作品中的「字、詞」,一篇作品的段落、篇章,也不去好好理解一下,更遑論投入去欣賞美妙可愛的中文作品了。不透過「投入欣賞」去學習中文,卻透過「字詞工具」去學習中文,這是值得檢討、改進的呀!另外,應多閱讀優美的古今小說、詩歌(不是割裂小段的、細眉細眼的「閱讀理解字詞練習」),應該多寫作,多作「演講訓練」,這些也是要加強實幹的呀!
中一至中五的中文科,因「語文純工具」的學習路線,結果,中文科課程的「學習內容」被掏空了,至中六、中七的中文學習,補救一下:《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加入六篇《文化範文》,又加入課內選讀的小說、文學藝術、歷史文化名著,可算是較佳學習中文的設計,可是公開試中:「文化部分」,只佔全科約25 % 而「選讀名著」,卻又不佔分數。在「公開試指導教學」的現實情況下,學生當然要爭取高分,要「爭佔五張試卷的得分高地」,結果,全科形成了被動式學習,形成了針對式學習、雞精書學習、雞精補習社學習。於是,「選讀名著」及「文化篇章」二項,都給架空了,這已是近十多年的情況,今天,課程設計當局,檢討課程,也應該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的呀!

以上討論《中國語文科》,以下《中學通識科》

近日香港考評局的《通識科試題示範》,其「信度」、「效度」【注】,都受傳媒質疑。旁觀者的感覺是:中學通識科,因為是新開張,大多數教師都沒教此科的經驗,可能正醞釀一場「摸著瘀泥過河」的混亂!


【注】●「信度」(reliability),我的理解是:同一份《試題》,做多次測驗,其結果都可靠。考生不會因「符碌」而得高分的。同理,同一份《答卷》,由十個人閱卷,十個成績的差異越小,則這份《試題》的信度越高。●「效度」(validity),我的理解是:一份《試題》能準確測出不同考生的程度。透過這份《試題》,能準確把眾多的考生分等。●「信度」與「效度」的關係:我的理解:「信度」是「效度」的「必具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即:a.「信度」高的《試題》,其「效度」不一定高。b.「效度」高的《試題》,其「信度」必高。(對不起,越解釋越糊塗!)
中學通識科,摸著石頭過河,教師面對教育當局定出的通識科「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都沒有經驗,缺乏方向,只好各有解讀。有些重視愛國教育(認中、反殖、愛國、愛黨)。有些又過份強調「做中學習」、「自我摸索」、「自我發現」的學習方法,全程帶著學生,去追逐杜威和布魯納的一套,餖飣瑣碎,將是意料中事,不足為怪了。通識教學,如何實踐,相信結果又是回歸現實:紛紛瞄著考評局的《考卷評分示範》,預計又逃不了「公開試指導教學」之路。
據了解:美國的「通識教育」,已有超過四十年的歷史。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行之已有三十多年,每學期的通識科目,超過一百科。香港大學的「通識教育」也約有二十年。中學的通識科,與大學的通識教育,理想相同,而內容與方法都不一樣,中學通識科,眼前的急務,應集中全力,把《官方通識科‧網頁資料庫》、《官方通識科‧工作坊》做好,先讓教師能摸著石頭過河,而不是摸著瘀泥過河!更應緊密連結的,是香港教育局、各大學及教育學院、課程發展議會科目委員會、香港考評局,集思廣益,而不是各行其是、各自為政,應該有效益地去為中學通識科教師提供具實效的《網頁資料庫》,提供多題材的《網頁〈教學設計〉》及《教學電視示例》,舉辦通識科教師即習即用的《工作坊》,使不同校的教師交流經驗、合製教材。另設《官方協調辦事處》,分配資源,協助安排各校學生參觀、考察、實習、製作……一系列的科內的需要。又可考慮參照《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計分方法,把學生的「校內通識科成績」,納入「通識科公開試」,佔若干個百分比,則可減輕來自公開試的壓力,又能發揮學生校內學習的動力。

3 則留言:

Michael 說...

對不起,其實我也不太明白你的分析.

小小力 說...

簡單D講,以前好注重背誦課文。現在要改,一改就改到完全唔背誦課文,甚至一D值得欣賞既文章都唔再出現o係書本。現在既中國語文科,只係D日常溝通型式(如通告,報紙)既閱讀理解!!古文/成語,因為唔考,學校唔會教,學生唔會學!!廣東話都要考聆聽/口試....奇奇怪怪!!以前我們讀既中國語文,現在可能升格到變成中國文學!!教出黎既學生,對中國語文既欣賞同分析能力接近零!!所以筆者話:「中國的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山河大地、民族文化,數十年來,已從香港中學中文科的教材中抽離了。」 你想像下現今既學生能夠寫得出D咩好文章!!
至於「通識教育」,到底想點,連教育局自己都唔清楚,間間學校都有唔同理解!!不如先定個標準喇!!

小小力 說...

通識教育,e.g...
CU:中華文化傳承 , 自然、科技與環境, 社會與文化, 自我與人文
Lingnan: 民主,文化,自我
PolyU : 中國研讀,拓寬世界視野
香港既中學呢?方向不明....